跳到主要内容

084

四〇九 坚法本生谭

[菩萨=大臣]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憍赏弥之近处瞿师罗园时,对优填王之牝象跋陀罗婆提所作之谈话。盖此牝象之装饰与优填王之王统,将于摩登伽本生谭[第四九七]中说明。

某日,牝象来至市内,彼见世尊晨起为圣众围绕,具无比佛之尊严1,入市内乞食,彼伏于世尊之足前云:“世尊为全知、全世界之济度者!正血统之优填王,于我少时能完成工作,王思:‘予因此[象之]荫而生活,支持王位与皇后。’予受宠爱与尊敬,以一切装饰而饰身,于住所涂香料,于四方张多彩之幕以围绕,以香油燃灯火,梵香备皿,于侧所据置黄金之壶,使予住于多彩之毛毡之上,而王与我以种种适应美味之食物;然今予年老,不能完成工作,断除所有之尊敬,于是予无援助,亦无资力,于林野食克达迦树之果以维持生活。予无其他扶助,请让优填王知予之美德,再与我原来之尊敬,世尊!”彼悲痛向如来叹愿乞求。佛言:“尔往,我语王再与汝尊敬。”语毕即向王宫之门而出发。王引如来进入,于内殿以佛为上首2,向比丘众为大供养。佛于食事完毕感谢,问王曰:“大王!跋陀罗婆提现居何处?”王答:“予不得而知,尊师!”佛言:“大王!以名誉与奉仕者,因彼年老而取去,是为不当,满足而深感谢是为适宜。跋陀罗婆提今年老、老衰,无人保护,于林野食克达迦树果以维持生活。视老年如无关者,于王实为不宜。”佛说明跋陀罗婆提之美德后:“请王再与彼原来之尊敬。”佛言毕而辞去。

王依佛言:“依如来之言,实为说明跋陀罗婆提之美德3,再以原来之荣誉与彼。”佛出其处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缘由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如来语此美德,恢复已失之荣誉,非自今始,昔日亦复如是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有坚法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,菩萨再生于大臣之家庭,达成年后,奉仕于王,彼由王受大荣誉,立于最尊贵大臣之地位。时此王有一头力量强大之牝象4,此牝象日行百由旬,完成对王使者之任务,于战场交战破敌。王思:“此牝象为予之一大援助者。”于是对彼施以一切之装饰,如同依优填王对跋陀罗婆提所与之状况,超乎一切之尊敬。然彼于年老力弱,王则取去一切之荣誉,自此以来,不被保护,彼于林野食草叶为生。

某日之事,宫廷因容器不足,王呼陶师前来云:“容器实有不足。”陶师云:“予无系车运牛粪5之牝牛,大王!”王闻其语,问曰:“予之牝象现在何处?”答曰:“彼任意流浪,大王!”王云:“今后可用牝象往取牛粪。”将彼象交付陶师,陶师云:“谨遵如命。”依言而去。

某日牝象由市中出行时,见菩萨入来市内,伏于菩萨之足前,忧伤悲痛云:“尊师!予年轻时,王思予为援助者,与予以大荣誉,今因年老,夺取一切,更不思予之事,予不被保护,于林野食草叶以维持生活。落入如此不幸之予,今又交付为陶师系车,除措予身于君,别无归依避难之所。予对王之奉仕,贵君素悉,今请恢复予已失去之荣誉。”于是唱次之三偈:

    予为坚法王    满足其使命

    前进枪当胸    勇取临战争

    我行之伟业    王实不知耶

    战场美战果    传令派使者

    孤独我无援    我恐将死去

    时亦有陶师    与我运牛粪

菩萨闻此语云:“尔勿叹愿,予语王恢愎尔之荣誉。”彼安慰牝象后,入市朝食完毕,往王之前,开始谈话:“大王!某某之牝象为陛下于如是如是之场所,附枪于胸,有无参加战争之事耶?又于如是如是之日,颈缚信件有无被派遣远行四百由旬之事耶?陛下曾与彼以大荣誉,而此牝象今在何处?”对菩萨之问,王答曰:“予将此牝象为运牛粪,交付陶师。”

尔时,菩萨云:“大王!与牝象为陶师系车之事,究为陛下之善事耶?”菩萨向彼王教诫后,唱次之四偈:

    合己之所望    对之与敬意

    无用即舍去    武士舍牝象

    功德与善根    尔时不尽解

    当愿求德处    彼德将被积

    受善根功德    于善理解时

    当愿求得处    彼德将被积

    斯多来此处    有幸向汝言

    对谁皆感谢    可长住天界

如是菩萨自王开始,向所有集合者与以教诫。王闻此,再与牝象以荣誉,而随菩萨之教诫为布施等净业,成为应生天界之身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话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牝象是跋陀罗婆提,王是阿难,大臣即是我。”

注1 佛之尊严 Buddhasiriya 系 Buddhasiriya 之误。

2 佛,底本为 Budha 系 Buddha 之误。

3 原文 Kathetva 应作为 Pas.grd 看待。

4 原文 Otthi-vyadhi(病骆驼)指猎用之骆驼。按文脉上意味为牝象。

5 牛粪为烧陶土所用之物。

四一〇 苏摩达多象本生谭

[菩萨=帝释天]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某一老僧所作之谈话。彼使一沙弥出家,沙弥为彼之侍者,因重病而死去;彼死之时,老僧悲泣而环绕。比丘等见此,于法堂开始作如下之谈话:“汝等法友!某老僧为沙弥之死而悲泣环绕,失死之正念行处(修行法)。”佛出彼处问曰:“汝等比丘!今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缘由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彼死之时,此者为彼哭泣,非自今始,前生即亦如是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,菩萨为帝释天。当时住于迦尸国之某市,有一福裕之婆罗门,舍欲入雪山,入仙人之道,出家后拾落穗,于森林取根及果物以维生活。某日之事,彼为求果蓏而往外出,发现一只象子,伴彼归至自己草庵,视若己儿1,名苏摩达多,食以草叶,与以看顾。彼象成年,身体渐大,某日因食物过多,为不消化而衰弱,行者使彼入草庵后,为采果蓏而外出,于彼未归之中,象子已死。行者于采果蓏归来之时自思:“他日予子皆来迎予,今日则不如是,彼究往何处?”彼叹息而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森林遥远由彼方    以前我子皆出迎

    彼象因何今不现    苏摩达多今何处?

彼如斯叹愿来至经行坛,发现彼已倒毙时,行者紧抱象之颈处,悲叹而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此处彼死倒    如被摘幼芽

    彼今倒地上    呜呼我象死

此一刹那,帝释观察世界自思:“此行者舍妻子出家,今对象子怀我子之想而叹愿,摇动彼心,正气不符。”于是来至草庵,立于空中唱第三之偈:

    汝为出家    使心解脱

    沙门不善    悼念死者

彼闻其言唱第四之偈:

    帝释!

    实为相共住    无论人与兽

    爱着燃胸中    如何不叹彼

尔时帝释教诫于彼唱次之二偈:

    叹泣已死者    泣者泪不干2

    勿泣!仙人!

    然汝泣死者    贤者云无益

    婆罗门!

    实汝持悲泣    若使死者生

    诸皆共泣叫    各等诸亲属

行者闻帝释天之言后,正思去忧,拭泪终了,为赞叹帝释唱其余诸偈:

    如火注苏油    爱着燃我心

    如以水注之    忧悲皆消止

    实我受忧枪    深心起染着

    忧悲恼我时    我为子逝故

    此我枪被拔    脱忧心无浊

    不叹亦不泣    神之主!我愿闻教诲

彼既述此等之偈,如是帝释教诫行者,归自己之住居而去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象子是沙弥,行者是老僧,帝释即是我。”

注1 视若己儿译为Puttatthane thapetva,依文字所译为“使住于儿童之住屋”。

2 泪不干在文脉上依注译为aSSusukkhanakalo n’atthi。

四一一 须尸摩王本生谭

[菩萨=王]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大无欲所作之谈话。实即彼时,比丘等坐于法堂,称扬十力(佛)之无欲,佛出其处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语,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缘由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我到达彼岸,而成今之无欲,亦无何不可思议,我于几百千万劫之间力行无欲,前生我亦弃三百由旬之迦尸王国,成为无欲而出家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,菩萨托胎于王之司祭正妻,于彼降生之日,波罗奈王亦生一王子,在彼等命名之日,菩萨命名为须尸摩童子,王子被称为梵与童子。波罗奈王闻菩萨与王子同日出生,使人伴菩萨前来,交与乳母,与王子一同养育;达成年后,彼等二人美丽具天子之容姿,于得叉尸罗修得一切之学艺而归。与菩萨共同饮食居住之王子为副王,父死后登王位时,以大名誉与菩萨,使立于司祭之地位。昔某日之事,装饰街市,王严饰如帝释天王,乘坐于如伊罗婆那之稳和而又优美之象肩处,使菩萨于后座乘于象背右绕于街市。王母思欲见其子,立于窗前,见右绕街市归来乘于后座之司祭,起恋着之心,入于寝室,而自思:“予如不得此想,予将死于此处。”于是吐出食物,就卧于寝床。

王不见其母问曰:“母君在于何处?”“患有疾病。”王闻而往母亲之侧,问候完毕后问曰:“母君之病体如何?”彼母羞惭,并无何语,于是彼出往就坐于王座后,呼己之妃近前云:“予观母君有不快之色。”于是遣妃前往。王妃为母后擦拭背脊询问,女人彼此对自身之秘密终不能隐瞒,彼女向王妃述其理由。

王妃闻此转告于王,王云:“此事不难,汝往安慰母后,予使司祭为王,使母后为彼之后。”王妃前往安慰母后,王亦呼司祭前来,告知此事云:“请卿与予母寿命,卿如为王,予母为王妃,予为副王。”菩萨云:“此事实难从命。”彼拒绝王之言辞,王屡次恳愿,彼只得接受。于是王以司祭为王,母后为王妃,自为副王。

彼等一时虽度过亲密之生活,尔后家族生活颇感不快,菩萨心起舍欲出家之倾向,对烦恼爱欲已无执着,彼立亦独身、坐亦独身、卧亦独身,恰如为牢狱所系之人,又如闭入笼中之鸡。

尔时彼之妃自思:“此王与予不共享乐,独立坐卧,盖此王年少,元气拨剌,予则年老,头现白发,予付虚言向彼云:‘大王!君身头上现一根白发。’以一方便,使彼满意,与予享乐。”某日彼女装作为王探索头虱,向王云:“大王!君身年老,君身头上生有一根白发。”菩萨云:“吾妃!如是汝拔此一根白发,置予手上。”于是彼女由王之头拔取一发,将彼投舍,而取自己头上之白发云:“大王!此为君身之白发。”将发置于王之手上。

菩萨见此心起怖战,由如金色板之额流出冷汗,彼戒自己而思:“须尸摩!尔年少而终老,如斯长久之间,恰如村豚回转于粪泥之中,沉湎于欲之污泞而不能舍污泞而去。于尔而言,今非弃欲入雪山出家住于梵行之时耶?”于是为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原为黑发毛    生头任何处

    今日见白发,

    须尸摩!    践法梵行时

如是依菩萨赞叹梵行住功德时,他者(妃)自思:“予对此菩萨思使怀贪欲而彼反思为放弃之行,予心中战栗,今须使彼不为出家之思而赞扬彼身体之美。”妃决定唱次之二偈:

    大王!

    我有白发汝身无    白发在于我头首

    我为虚言王莫怪    大王!一切之罪请赦吾

    我君!

    年少且美丽    如春之幼芽

    观我并微笑    人主!勿追逝去岁

菩萨闻彼女之言云:“吾妃!身往年老之时,此黑发须变如麻布之白状,此当然之事汝已实言,何以故?类如青莲等花环可爱之金色姿,美好而年少优美武士族之少女等,经年老者,见为颜色已褪,肉体颓败之故。吾妃!实此生类不幸之终焉,乃如是耳。”菩萨更以佛之威力说法:

    予见年少女    健美善容姿

    伽拉树之芽2    迎风多摇曳

    彼女近男前    贪欲如色魔

    后日见此女    八九十存命

    执杖手震颤    行路曲如桷

唱以上之二偈。

如是菩萨以此偈示美貌之悲哀,而今于家庭之生活,述其不快云:

    予已如是熟思虑    独自伏卧床之中

    我已如斯为观念    厌弃在家梵行时

    人人皆喜在家乐    恰似游鱼悬网中

    贤者断之为行脚    舍弃欲乐无希求

菩萨如是说欲乐之悲哀,以佛之威力说法后,呼友(副王)前来,托付王位,而后于亲戚知己朋友忧悲之中,舍弃尊严与权力,入雪山出家,入仙人之道,依禅定得神通而成应生梵天之身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圣谛之理,数多之众,饮甘露水,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妃是罗睺罗之母,王是阿难,须尸摩即是我。”

注1 帝释天之象名。

2 伽拉(kala)为黑蔓之一种。

四一二 绵树顶本生谭

[菩萨=树神]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调伏烦恼所作之谈话。此一事件将在水本生谭中说明1。又佛于黄金敷成之精舍(祇园)内,见沉沦欲想之五百比丘,集合僧团,佛言:“汝等比丘!对可怖畏者应加怖畏,不断增长之烦恼,如尼拘律树之绕树,使人染者。如是,昔日尝住于绵树顶之树神,见有一鸟食尼拘律树之种子,于自己所住之树枝落粪而自思:‘我家此后将遭破坏。’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再生为住于绵树顶之树神。尔时一只金翅鸟王,现一百五十由旬之己姿,鼓翼令二分大海之水,掴住千寻长之龙尾,龙王放弃口中所含之食物,沿森林之顶向绵树顶方向飞去,龙王自思:“须救自己之被垂悬。”于是化作蛇身向一株尼拘律树中伸入,卷付于尼拘律树上。因金翅鸟之大力与龙王之大躯,尼拘律树连根拔起,然龙王决不弃树,金翅鸟则将尼拘律树与龙王一同捕之到达绵树之顶时,龙王横卧于树干之上,金翅鸟裂龙王之腹2,食其脂肪后,投舍残骸于海中。尔时一鸟居于尼拘律树上,当尼拘律树被拔时,彼则高飞落于绵树之顶,树神见而自思:“此鸟将落粪于予之树干,于是将生为尼拘律树丛林及无花果之丛林,绵树全体将被遮蔽,而彼时予之住所将被破坏。”

树神思此,心生战栗,于是绵树由顶至根皆生震动。金翅鸟见其身震,问其理由,唱次之二偈:

    十百之寻长    运龙我来此

    彼我巨大身    支持无震动

    比我实为小    此处有小鸟

    使君起怖畏    落于绵树顶3

    如何之理由    君对彼恐怖?

此时为说明其理由,树神唱次之四偈:

    大王!

    汝食龙之肉    此鸟食木实

    尼拘律树种    无花果之实

    优昙婆罗华    菩提树之子

    落粪于树干    我树将枯死

    树木茂生长    遮我之树干

    我树被覆匿    我将为枯木

    诸种他之树    张根枝茂盛

    得依此种鸟    运种不使枯

    树木生繁殖    强侵林大树

    大王!

    为此我战栗    更来见怖畏

金翅鸟闻树神之言,唱最后之偈:

    可恐亦可布    防护来怖畏

    贤人鉴未来    观察彼此世

金翅鸟如斯云已,更复以自己之威力,将此鸟由彼树赶走。

结分

佛云:“对可怖畏者应加怖畏。”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——说圣谛之理竟,五百比丘等成就阿罗汉——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金翅鸟王是舍利弗,树神即是我。”

注1 本生谭中无Panna-jataka,依脚注当为水本生谭Paniya-jataka(459)。

2 裂腹原文为Udarassa phaletva,如以动词为他言之使役法,则Ud arassa 应为Udaram。又动调Phaleti如系由Prakrt而来,得解为自言,即腹有裂=腹裂。然由文脉观之为他言,故Udarassa 应正译为Udaram。

3 绵树顶原文为Koti-simbali(f),此语多译为绵树之顶,从脚注,因绵树之干及枝非常高大,故此为树名。更住于此树之树神亦呼为绵树顶,因此,绵树顶可称之为大绵树。